
400-123-4567
+86-123-4567
时间:2025-06-10 09:10:18
2025年5月21日,是习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二周年。两年来,上海针对市民关切问题,持续深化治理,优化投放点布局,增设专业设备,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,同时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,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优秀案例。
这些案例涵盖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建设、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建设、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以及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,生动展现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创新实践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优秀案例,感受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蜕变。今天来看→静安寺商圈
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,这片商业形态多元的区域正以“绣花功夫”织就垃圾分类新图景。
样板区域内投放了40组“1+3”精细化分类垃圾桶(干垃圾用灰色桶身,废纸、废塑料、废金属分别以不同颜色和投口形状区分),点位设置充分考虑人员动线和应用场景,精准解决客流密集区的分类需求,让“随手分”融入生活场景。
桶身印有30个“量身定制”的分类图示,均为商圈常见垃圾的专属标识。静安寺街道通过前期调研商圈消费习惯,让垃圾桶不仅是“容器”,更成为“会说话的分类指南”。
在CP静安购物中心,商户参与精细化分类的比例从40%跃升至90%以上,商户主动将泡沫箱、纸板等可回收物细分投放。这份转变源于“双向奔赴”的治理智慧:街道搭建“商圈商家议事平台”,邀请商户共同参与垃圾桶点位设计、分类标识优化、收运机制制定,让“管理要求”变成“商户需求”。
商场内的垃圾分类中转站和科普教育基地,则成为商户的“实践课堂”。在这里,员工不仅能通过互动游戏学习分类知识,还能看到可回收物经压缩处理后“变废为宝”的全过程。加上红黑榜公示、延迟投放等柔性措施,商户从“怕麻烦”转为“主动分”,更实现了“三增两减”的实效: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湿垃圾量显著增加,干垃圾清运体积减小20%,成本降低15%。
精细化分类的核心在于“服务更精细,配套更完善”。从入户“体检”精准解决商户痛点,到每年两次定点巡展扩大宣传覆盖面,静安寺街道正以“绣花功夫”构建“投放-收集-处理-宣教”全链条体系。
从“一处美”到“一片美”,静安寺商圈的探索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垃圾分类方案”:用细节设计降低分类门槛,用共建机制激发参与热情,用长效服务巩固分类习惯。这或许就是“样板区域”的真正意义——让“麻烦事”变成“身边事”,让“要我分”变成“我要分”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